李隆基是怎么一步步躺平的,你不一定知道的真相
公元713年,28岁的李隆基刚发动完“先天政变”,把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连根拔起。这位年轻的皇帝站在大明宫的丹陛上,看着阶下瑟瑟发抖的百官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必须支棱起来!
公元713年,28岁的李隆基刚发动完“先天政变”,把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连根拔起。这位年轻的皇帝站在大明宫的丹陛上,看着阶下瑟瑟发抖的百官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必须支棱起来!
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,它总是选择最面目可憎的人,来扮演那个说出“皇帝没穿新衣”的孩子。
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,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,它如同一场风暴,将曾经辉煌的大唐盛世卷入动荡的深渊,成为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。
公元755年,安禄山以“忧国之危“、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,在范阳起兵叛乱,安史之乱爆发。这场叛乱给大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,使繁荣的唐朝自此由盛转衰。在叛乱初期,安禄山的战略选择对局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假如他不采取原有的策略,而是直接渡过黄河,去攻击长安,
有一场叛乱,让唐朝盛世的光环瞬间黯淡,甚至一度让长安城门染上血色。它为什么被称为最血腥的叛乱?又是如何被平定的?让我们倒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盛唐末年,听听这段血与火的故事。
各位看官,咱们今天不聊风花雪月,聊点刺激的。话说大唐开元盛世,那叫一个气派,可偏偏有这么一位绝世美人,硬生生把这盛世唱成了挽歌。她就是杨玉环,人称杨贵妃。那年她38岁,在逃亡路上,被逼着在马嵬驿(今陕西兴平)一棵梨树下用白绫了断了。这是正史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
杨贵妃每次泡温泉,不止要烧36桶玫瑰花瓣水,更离谱的是——> 还得有专人跪地试水温,试到她脚尖说“刚好”才算完!你没看错!这不是宫斗剧浮夸设定,而是五代王仁裕在《开元天宝遗事》里白纸黑字写的:> “每浴,以锦缎铺阶,内侍三十人抬水,> 太医一人持温度计(古称‘
公元755年冬,长安大明宫内灯火通明。37岁的杨贵妃在《霓裳羽衣曲》中翩翩起舞,唐玄宗举杯畅饮。此刻的他们绝不会想到,千里之外的范阳军营中,一个重达300斤的胡人将领正在调兵遣将。这场持续七年的叛乱,将用最残酷的方式,终结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。
大唐,一听这名字,您脑子里是不是就晃过金光闪闪,马儿嘶鸣,歌舞升平?
如果说开元盛世是唐朝的“巅峰演唱会”,那安史之乱就是一场猝不及防的“舞台坍塌事故”——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“职场野心家”,靠着一场兵荒马乱,把唐玄宗攒下的百年繁华,撕得粉碎。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,不仅让“稻米流脂粟米白”的盛世戛然而止,更让唐朝从“全球顶流”跌成
公元712年的长安,秋高气爽,大明宫的琉璃瓦在初升朝阳下流淌着金红色的光泽。二十七岁的李隆基身着十二章纹衮冕,在钟鼓齐鸣、百官山呼中接过传国玉玺,正式登基为帝。这位小字“阿瞒”的年轻帝王,眉宇间既有曹操般的雄才大略,又带着少年人独有的锐气,他站在含元殿的丹陛之
唐玄宗带着杨贵妃、杨国忠仓皇西逃,走到马嵬坡时,跟随他45年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,突然站到了士兵一边——他不仅没拦住哗变的禁军,反而亲手劝玄宗赐死杨玉环。
一辆破旧马车仓皇驶出城门,车内,唐玄宗李隆基紧握一双玉手,老泪纵横:“朕护不住你了……”
天宝十四载的长安,春末的暖风里裹挟着奢靡的气息。华清宫内,杨贵妃对着满桌珍馐忽然蹙眉,轻声念叨着岭南荔枝的清甜。唐玄宗听闻,当即拍案:“爱妃想吃,朕便让岭南五千里加急送来,保准新鲜完好!” 一道圣旨,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朝堂掀起波澜。谁也没想到,这份
今天咱不念诗、不煽情,也不吹回眸一笑百媚生,咱们换种画风:用诙谐幽默个人吐槽式口语体,带你扒一扒这位盛唐顶流的爆款人生
后续迅速:贵妃死后七天,太子即在灵武自行称帝(肃宗),遥尊玄宗为太上皇。
大家说起他,多半会想起他在华清宫里,挺着个大肚子,给皇帝和贵妃跳胡旋舞的样子。
公元 755 年至 763 年,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,让鼎盛的大唐从 “稻米流脂粟米白” 沦为 “白骨露于野”。睢阳 3 万百姓被当军粮,全国人口锐减 3600 万,盛世为何崩塌得如此之快?
天宝十四载(755年)十一月甲子日,安禄山在范阳(今北京)起兵,打着“忧国之危,奉密诏讨杨国忠”的旗号。实际上,这场蓄谋已久的叛乱揭开了一场持续八年的动乱,更将盛唐的虚幻繁华击得粉碎。
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”别被这浪漫骗了!当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动用八百里加急时,他绝对想不到——这颗荔枝,竟成了压垮盛唐的最后一根稻草。最新研究发现:若没有马嵬坡那根白绫,整个华夏文明都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!